服務熱線
18221656311
日期:2025-08-05瀏覽:130次
霉菌是一類絲狀真菌,廣泛存在于潮濕、溫暖環境,通過菌絲體形成絨毛狀或絮狀菌落,依靠孢子繁殖傳播。它既能分解有機物維持生態平衡,也可能引發霉變、腐敗甚至人體感染。
一、樣本采集與處理問題
1.采樣代表性不足
固態樣品(如谷物、堅果)因霉菌分布不均易漏檢,需采用五點采樣法并研磨至粒徑<2mm以提高均質性。
關鍵措施:干燥樣品優先選用耐高滲培養基(如DG18)同步培養。
2.假陰性風險
樣本放置>4小時可致孢子活性顯著下降;臨床樣本中雖有癥狀但檢出陰性,可能因早期感染菌量不足、采樣不當或檢測誤差。
改進方案:
建立"采樣-處理"時間軸(建議≤2小時)
無菌部位標本需結合組織病理學與培養結果綜合判斷
二、培養基與培養條件缺陷
培養基選擇誤區
特別建議:高滲食品(蜜餞、腌制品)需同步使用PDA+DG18雙培養基。
培養環境失控
溫濕度偏差:28±1℃/RH 65-80%為最佳條件,濕度波動可致檢出率偏差達42%
交叉污染:
培養箱內霉菌孢子通過平皿縫隙污染(玻璃平皿風險>塑料平皿)
冷凝水滴落導致菌落蔓延
解決策略:
每周2次紫外線+消毒劑(75%酒精)擦拭培養箱
培養前37℃烘干平皿消除冷凝水
三、鑒定與結果判讀難點
1.污染菌誤判
血培養檢出曲霉菌屬多屬污染,而鐮刀菌屬可能為致病菌
判定標準:
非無菌標本需鏡檢與培養一致+連續陽性+37℃生長能力
陰道分泌物需區分酵母菌與霉菌,勿籠統報告"霉菌"
2.技術局限性
形態學鑒定需配合乳酸酚棉藍染色及ATCC標準菌株比對
PCR檢測中引物設計不當或交叉污染可致假陽性(推薦UV滅菌工作臺)
四、實驗室污染防控
1.培養箱污染驗證
空白平板置培養箱48h,出現菌落即確認污染
2.環境監控
沉降菌檢測每周3次,潔凈區需符合單方向工作流要求
3.操作規范
病原菌檢測需在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
上一篇:實驗動物選取的核心要素
下一篇:細胞轉染方法